有人有錢有需求,台灣太陽能陷「無用武之地」

新聞來源:有人有錢有需求,台灣太陽能陷「無用武之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台灣太陽能製造廠商在經過幾年的轉型後,幾乎都已轉為發展太陽能電廠事業為主,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內需的太陽能市場已為主要動能,而產業在過去幾年的累積下,人才、技術都不是問題,且電廠的報酬率穩,也不乏國內外大型基金願意進駐,以及用電大戶也有提升使用綠電比例的壓力,在人力、金錢以及需求都不成問題下,可種綠電的土地來源已成為最棘手的問題,本來台廠認為,台灣的種電市場可望成為未來太陽能國家隊赴海外搶市的先兵,但若連台灣在可開發電廠的土地已愈來愈難得,恐將限制了本土市場的成長動能。

台灣太陽能有累積,人才技術不是問題

台灣太陽能過去曾是製造大國,太陽能電池產能居全球第二大,且產業鏈完整,從上游的矽晶圓到中游的電池、下游的模組以及 EPC 電廠事業都有布局,僅管在中國的紅海競爭之下,業者面對虧損、倒閉以及退出市場,但仍累積了不少的產業人才,但留存下來的業者,也都保有高技術含量的優勢。
雖然過去的太陽能矽晶圓或電池廠,近幾年都轉型往下游延伸至模組以及電廠領域,如茂迪、聯合再生、元晶、安集以及中美晶,目前國內太陽能相關產業員工約有 10 萬人,廠商又多以國內太陽能電廠市場為主,最主要即是相對於國外投資電廠的高度風險,國內太陽能裝置市場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目標在 2025 年達到再生能源發電達 20GW,再加上國內投資電廠發電賣給台電的躉購費率報酬率相對穩定以及優惠,故吸引業者搶進。

國際大廠要求供應商 100% 採用綠電,需求量看好

綠電除了由台電以補貼的方式透過躉購費率收購之外,現在還有更多的企業用戶有綠電需求,創造了龐大的出口海,其中最重量級的即是「護國神山」台積電宣布加入 RE100 的行列,也就是在 2050 年前達成 100% 採用綠電之列,也可以看出包括 Google、蘋果等國際大廠相繼承諾加入 RE100 後,其供應商也在客戶壓力以及地球暖化的環境意識下,未來也會有愈來愈多廠商加入 RE100。
據估計,以台灣 2025 年的綠電發電目標 20GW 來計算,也僅占台積電所需要的綠電的三分之一,且若蘋果已達到 100% 的使用綠電的目標後,就會要求其第一階的供應商也要參與 RE100,台灣即有 14 家供應鏈被要求加入,所以若製造業者所在地可提供製造業以及產業有充足的綠電會,將有助產業、品牌或產品的競爭力。

萬事具備,沒地可蓋電廠坐困愁城

除了有人、有技術、有需求之外,考量到太陽能發電的穩定報酬,也有不少的大型基金願意投資台灣的太陽能電廠,國內擁有最大量的電廠案的即為中租,近期國內外的九大銀行也完成擁有彰濱崙尾東、台南學甲等電廠的辰亞能源聯貸案,其中本土銀行參與聯貸的金額即達 60 億元,創下台灣史上本土銀行提供太陽能專案融資的最大聯貸額度紀錄。
在萬事具備之下,無土地可蓋則讓產業等於「無用武之地」,依政府規劃 2025 年達到 20GW 太陽能發電的目標,包括可以大型地面型、漁光共生以及屋頂型太陽能來發展,其中屋頂型電廠目前幾乎好案場(如公有機關、學校屋頂等)幾已開發,其他一般並不是有屋頂就可做,還要考量光遮避狀況等條件,至於較受業者歡迎的大型地面電站,面臨土地難以整合的問題,通常電站可能要面對上千個地主,且有時因土地一代代繼承,很多土地是共有持分,要找到每筆土地持份的地主都困難,以屏東來說,就率先推動將轄下 4 個不利耕作區鄉鎮釋出 3,000 多公頃土地來種電,本以為 3,000 多公頃土地可種電 800MW,但在實務上真的可以做的 200~300MW。
而在本來業者冀望很大的漁電共生的案場,若扣掉北部光照並不足之地,南部如屏東、高雄區或是養高價魚的漁民無意願參與種電增加收入,再扣望觀望的業者,釋出的 8,000 公頃只能整合 2,000 公頃,以此面積可種電量不到 1.5GW,難達成政府目標漁電共生發電目標 4GW 的水準。等於屋頂、地面以及漁農共生型的電廠都面臨「無地可種電」的窘境,恐怕又再度壓抑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