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個太陽能城市! 柏林的機會與挑戰

新聞來源:打造一個太陽能城市! 柏林的機會與挑戰

圖片來源:Pawel(CC BY-SA 2.0)

柏林是歐盟裡人口最多的城市,光是市區和外圍都會區的人口加起來,就有將近1000萬人。在如此人口聚集密度高的地區,怎麼會有足夠的腹地來發展大規模的風能和太陽能呢?

處在柏林,這個能源轉型大國的首都,隨處充斥著社會議題的辯論,其中不乏環境保護的討論。當你走在街頭上,可見號召氣候行動的貼紙爬滿路邊的燈桿、垃圾桶,還有大學廁所的門版上。在這城市裡,再生能源和綠電提倡,已融入人們生活之中。
不過,柏林邁向能源轉型的路程似乎不如氣候倡議者想像中的平順。2016年,再生能源在整座城市的占比僅4%。其中有3.6%來自於生質能源,太陽能也只占了0.1%,而風力更是微乎其微。主要供應柏林的能源,很大一部分還是來自於化石燃料(大約80%)。[1]
會有這麼低的再生能源使用率,其實並不意外。算起來,柏林是歐盟裡人口最多的城市,光是市區和外圍都會區的人口加起來,就有將近1000萬人。在如此人口聚集密度高的地區,怎麼會有足夠的腹地來發展大規模的風能和太陽能呢?

柏林碳中和計畫:打造一個太陽城市

即便先天條件不足,柏林當局仍野心勃勃地設下「2050年碳中和」目標(預計以1990為基準年減少85%的碳排放量)。為此,市政廳將再生能源發展鎖定於屋頂型太陽能,希望藉由推動住戶屋頂架設太陽能板,將整座城市的太陽能種電量提高,「太陽城市總體規劃(Masterplan Solarcity)」也因此而誕生。
這個計畫於今年三月拍板定案,目標是將屋頂型太陽能板的產能提升至25%。但目前在柏林,屋頂太陽能的裝置容量僅十萬瓩(100MW),這意味著城市必須要再增加4.4百萬瓩(4.4GW),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於是,Fraunhofer研究中心和一些專家,對政府提出了27項擴大太陽能使用率的建議,包括教育與倡議層面、提升建物擁有者的參與、改善現有太陽能板設置規範等。甚至除了延續既有的補貼之外,更建議新蓋的建築都應加裝太陽能板。

圖片來源:Darius Ramazani

柏林租客多  實踐有難度

可是,柏林還面臨另一個艱鉅的挑戰。在這座城市裡,以租客人口為大多數,有80%以上的居民並不擁有屬於自己的公寓或房子,基本上是沒有裝置太陽能板的決定權。更不利還有目前租屋市場有如戰場,需求大於供給,房子可以輕易地租出去,對房東來說,沒有足夠的誘因多花錢來加裝太陽能板。而租客是否願意提升自己的租金,來支持太陽能板裝置,也是一個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柏林市政廳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辦法。首先,柏林能源地圖(Energieatlas Berlin)將會提供住戶了解自家到底適不適合設置太陽能板。再來,根據2017年頒布的租戶用電(Mieterstrom)方案,允許建築物內的住戶直接使用自家屋頂種的太陽能電力,無需另外透過電力公司的輸電網絡,電價也會大幅下降至少10%,另外,政府也會補貼系統供應商來降低安裝費用。
除此之外,當局還建立了公民太陽能集資和投資平台(SolarZentrum Berlin),讓居民可以花費500-1000歐的費用,投資屋頂型太陽能發展。如果有民眾真的很想自己擁有一塊太陽能板,政府也鼓勵大家向柏林電網(Stromnetz Berlin)申請插入式(Plug-in-Photovoltaik)、陽台式(Balkon-PV)、迷你型(Mini-Solaranlage)太陽能板,作為替代方案。這些裝置的電力將會優先供應有申請的住家使用,不足的部分才會由電網補齊,而住戶還可以從這些微型系統得到補貼。

圖片來源:Gilly Unsplash

看起來,柏林的「太陽城市總體規劃」是相當有形有色。不過因為今年市政廳才剛剛推行出來,目前還無法預估方案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有一點必須承認,這個規劃最後能不能成功,關鍵因素會在於政府是否可以提供足夠的經濟誘因給房屋擁有者和租客,使其願意裝置太陽能板,就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註釋
[1] 相比之下,於2017年在南方的巴伐利亞邦有44.1%的能源來自再生能源。在2018年,太陽能佔了大約貢獻了15.9%在總體能源生產。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打造一個太陽能城市!柏林的機會與挑戰〉
●參考資料